close

此文源于1933年3月4日,承德失守东北全境沦陷,悲观情绪弥漫全国。刘文典在清华园和某君发生激烈辩论。该君认为中国物质力量远逊于日本,如果自不量力和日本开战,是自取灭亡。
刘文典则用匈牙利史学家埃密尔·莱希氏的话进行反驳:
《自古无以战亡国者。能战者纵一时败亡,终有复兴之日,唯不敢一战之国家民族必然灭亡,且永无恢复之期耳。》
刘文典并说古今中外各国兴亡成败的史迹证明了这句话。所以刘文典坚决地对某君说:“纵然是战事毫无把握,必定亡国,为后世子孙光复旧物计,也不能不拼命一战。”针对该君说的中国武器远不如日本,刘文典反驳说:“任何利(厉)害的飞机大炮,都是人发明的,制造的。是要有志勇足备的人来使用它。所以,现代炮火虽然猛烈,但决定战事胜败的到底还是人。如果我们的人是行的,器械虽然差些,仗还是可以打的。”
刘文典从那场辩论总结三条:
第一、精神确乎重于物质;
第二、中国的精神文明确乎崇高伟大;
第三、国家的兴替固然依赖科学,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这一国自己的哲学。
刘文典写此文是1942年10月,离那场辩论已过去9年,全面抗战也进入相持阶段的尾声。抗战虽然还没有取得胜利,但日寇无法打败中国已是事实。
所以,刘文典写道:只要看这五年来摆在眼前的事实就足够了。日本兵的飞机、大炮、坦克车,其数量品质固然远在中国之上,其运输的便利,以至兵的被服给养都不是中国所能及的。这在西洋的军事专家,尤其是机械化部队的专家,按照他们专门精密的方式计算起来,中国和日本简直是不能对打的。可是事实怎样呢?战事初期我们诚然是失利的时候多,到一两年后情形渐渐的改观了,两边打个平手。这一两年竟完全倒转过来,总是我们打胜仗了。
刘文典于1944年3月30日和31日,在《云南日报》发表一万多字的长文《日本败后我们该怎样对他》。
浓墨重笔谈到“”琉球“”问题,批评了蒋介石对琉球群岛的放弃:
”我对于战后和约的主张,可以说是个“无割让,无赔偿”的,不过“侵地”必须要“尽返”、“旧物”必然要全“光复”,不能含糊了事,以收复东北四省为满足。
《台湾固然要收回,琉球是关系国防的要害之地,无论如何,必然要收归自己的掌握。中国之不能放弃琉球》,犹之美国之不能放弃珍珠港,英国之不能放弃直布罗陀,澳邦之不能放弃所罗门群岛。关于这一点,政府固然要在和会上力争,国民更要一致的为政府后盾。总要举国上下,一齐努力,把这个《琉球》地方收回来,切不可视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岛,稍有疏忽,贻国家后日无穷之害。
后来,蒋介石也很后悔此事。如果刘文典是个“颓唐文人”,他能有这种惊世骇俗的远见和卓识吗?
http://www.liuqiu-china.com/portal.php?mod=view&aid=1669
全站熱搜